|
探寻教育的远方。 视觉中国供图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必须解决好学科核心范畴、中国化、方法论等关键问题。从课程与教学论自身的发展来说,解决好中国化问题的核心就是要解决课程与教学论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教学是育人的核心环节,课程与教学论是基于对课程教学育人实践、育人规律理论化概括和体系化总结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中发挥特殊作用,直接关系到对育人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是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议题,也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推动新时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建设,必须解决好五个核心问题。 解决独立的学科体系构建问题 构建独立的学科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这两大核心范畴的关系问题。1981年,在我国首批文科博士学位点设立中,西北师范大学获批设立了全国第一个教学论博士学位点,由此开启了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先河,教学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课程论研究的兴起,特别是西方课程理论的不断引进,课程论作为一个分支学科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教学论和课程论两个学科开始并行发展。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学论、课程论著作和教材相继出版,呈现出既相互呼应又独立发展的繁荣局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将教学论调整为课程与教学论,两个学科正式合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自此,教学论与课程论由各自独立发展走向了整合发展。 然而,合并后的20多年,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的整体建设相对滞后,学科体系的独立性和核心范畴的明确性等核心问题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解决。尽管近年来一些专著和教材的出版显示了学术界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的探索,但从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看,一个具有明确研究对象、自主知识体系的独立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关键在于,合并前的20年,两个分支学科构建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整合之后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厘清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这两大核心范畴的关系。从源头上,教学论受苏联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论主要受西方国家相关课程理论的影响。在苏联的教学论里,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内容即课程问题。在西方的课程论里,课程大于教学,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这种源头上的分化,造成了这两大范畴在学科体系构建中的割裂。两者究竟是上下关系、平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融合关系,还是什么别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直接关系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方向,是在下一步学科体系构建中必须从理论上阐明、突破的核心问题。 解决学科发展的中国化问题 当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必须解决好中国化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强调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课程与教学论自身的发展来说,解决好中国化问题的核心是解决课程与教学论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问题,为此需把握好三个维度。 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国历史上的教学实践中蕴含大量优秀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基本教学原则,至今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是构建中国特色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系统总结梳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与教学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根脉和底气。 从实践的维度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经验和创新成果。随着第八轮课程改革分阶段深入推进,大量的教学实践成果、优秀的教学经验,为深化中国特色课程教学理论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土壤,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教学体系的信心所在。 从理论的维度看,过去40多年的教学理论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和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对过去40多年形成的课程教学理论成果进行再梳理、再总结、再提升,努力构建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标志的独立学科体系,这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把握好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方法论 从方法论角度来说,要重点关注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学从学科属性和本质来看是实践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也就是说,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课程与教学论要提升理论构建水平,必须扎根实践,扎根中国大地,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提炼成果,这是课程教学理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能不能处理好,直接影响学科体系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从国外照搬引进的新概念增多,有些学者习惯阐释概念,在概念中兜圈子。课程教学学科性质决定了,不能把大量精力花在反复解释概念上。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关注实践,丰富理论。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首要的是继承古代优秀教学思想和当代优秀理论、实践成果。如果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科体系建设新的突破,就必须创新。三是吸收借鉴与转化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本土与外来的关系,既要总结好自身经验理论,还要广泛借鉴吸收国际社会的优秀成果。把握好这三个关系,可使学科体系建设更加行稳致远。 建设好课程与教学论四支队伍 要把一个学科建设好,人才是关键,队伍是关键。 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角度来看,有四支队伍至关重要。 第一支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专业人才队伍。高校教师和在校研究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队伍。学科建设成效关键看这支队伍的表现。 第二支是学科教学论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教学论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研究成果为教学论学科建设提供了大量支撑。 第三支是一线优秀的教研人员和教师队伍。这是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补充。 第四支是经验丰富的课改专家、行政决策者。他们为学科建设提供咨询指导,是跨界跨学科的人才队伍。 编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核心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这一重要论述为教材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建设急需真正成熟的高水平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核心教材。随着学科建设问题的深入推进,对学科体系描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距离形成高水平的具有自主独立知识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教材已为期不远。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教育学重大项目[VPA240005]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