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8-14 星期四
育医学教育英才 筑健康中国基石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康养护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地处川东革命老区的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近年来,学校紧密贴合大健康行业的发展趋势,聚焦服务健康中国与教育强国战略,服务万达开地区基层大健康,对标医康养护急需紧缺技能人才,成功走出了一条医康养护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新路径,以优秀的教育成果书写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答卷。

  靶向定位

  突破医疗人才发展瓶颈

  作为川东北仅有的拥有临床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学校牢牢扛起为革命老区培养“留下来”的医疗人才队伍的使命。

  政策领航、使命驱动的战略定位。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的指引下,学校以“服务老区、辐射基层”为办学宗旨,精准对接《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中“强基层、补短板”要求,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层医康养护人才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需求洞察、问题导向的精准把脉。校企联合调研数据显示:川东北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兼具临床诊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占比不足15%。学校直面痛点,提出了破题之策:“以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为锚点,重构‘医学—康复—护理’专业群培养方案,打造人才供应链。”

  范式创新、图谱驱动的改革设计。以供给侧改革为指导,通过绘制医康养护复合型人才职业能力图谱,将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与基层岗位需求深度融合,创新构建了“德能创一体、医教科协同、理虚实融通、校院社联动”的实践育人路径。

  多元突围

  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

  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瞄准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基层医康养护人才,争做“供给侧”的改革者和“需求侧”的引领者。学校立足基层医疗需求,以“治未病”理念为引领,创新构建了“预防—诊疗—康复—服务”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锻造出了“能防善治、知行合一”的基层健康“守门人”。

  德技相融提素养,匠心育人启新程。

  凝心铸魂,厚植医者仁心。创新铸德体系,一方面,深挖川东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将红医精神、周永开同志“花萼愚公”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组织师生走进花萼山,将思政课堂搬到海拔1800米高山、把科研论文写在千亩药田。学生通过聆听“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同志的专题党课,探访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红三十军长赤医院旧址,感悟“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攻得下难关”的精神,并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强化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医师职业精神”课程,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在临床实践、社区服务中涵养医者仁心,使家国情怀与职业操守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

  “医+N”强基,锻造复合能力。打破专业壁垒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绘制涵盖“临床—中医—康复—护理”基层岗位能力的基层医康养护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能力图谱,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融入康复护理、健康管理、智慧医疗应用等模块;在中医学专业强化沟通技巧与健康宣传教育能力;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融入推拿、艾灸、八段锦等中医技术教学。同时,增设“智能医康养护技术应用”“社区健康管理实务”“老年健康照护”等前沿课程,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基层多元化需求的“多面手”。

  创新创业赋能,激活内生动力。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了“专业学习—科研创新—产业服务”的联动模式。成立万达开区域道地药材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孵化适老化智能家居、远程健康监测等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学术科技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中,如:参与花萼山萼贝的种植技术改良和智能社区医康养护等项目的设计与服务优化。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主动创造者,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擎驱动育英才,育人生态焕新篇。

  “三型平台”聚资源,打通育人链条。打破单一学校主体培养模式,构建“医院教学、校企研发、社区实践”深度融合的“三型平台”。与达州市中心医院、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共建“全程教学班”“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实现了“课堂进病房”,并推行“3+2”教学改革,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与四川省中能诺德商务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智慧康养实训基地,引入行业前沿标准与技术。

  “三跨团队”凝智慧,共研育人方案。汇聚跨界师资力量,组建由校内专业教师、医院临床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行业资深学者构成的“三跨”教学团队。天津天堰医学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智高副教授为师生作题为《教与学的智能化:AI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应用》的专题讲座。“三跨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指导等。

  “三元导师”护全程,守护成长每一步。构建“三师”共导机制,组建了“学业导师(校内)+临床导师(医院)+生涯导师(企业/行业)”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实施“理论授课—临床见习—岗位轮训”三阶段培养,从入学到就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临床实践、职业规划等全方位、个性化指导,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全程护航。

  数智赋能强教学,能力跃升提质效。

  AI技术助教学。引入AI技术赋能教学,大力推进医工交叉的“智慧医疗”课程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建设省级临床技能虚拟仿真实训项目,覆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科室,利用VR/AR技术模拟复杂临床场景和急救操作,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反复训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资源拓维度。构建“线上+线下、虚拟+现实、静态+动态”的三维立体化数字教学资源库。开发涵盖微课、慕课、3D解剖模型、虚拟病例库、在线技能考核系统等丰富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和自主探究,打破了时空限制。

  智慧平台促管理。建设医康养护全流程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教学、实训、考核及服务数据。该平台不仅服务于校内教学管理,也能让学生提前熟悉基层医疗机构智能化管理系统,做到无缝对接。

  三域联动践初心,服务育人双提升。

  “校中院”——病例实教,理论落地生根。依托6个专业实验室与医学演练中心,引入真实病例开展“病例式教学”。学生分组完成从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方案设计,通过分析、讨论、模拟处置,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目标,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动手能力。

  “院中校”——实战练兵,临床淬炼成才。与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合作医院设立了“全程教学班”,学生大二阶段即进入医院,在真实医疗环境中进行为期一年的“理论—见习—实习”三阶递进学习。医院资深医师手把手带教,学生全程参与查房、诊疗、护理,在真实医疗场景中“边学边练”,医院副院长王秀珍评价:“学生已从‘医学地图阅读者’蜕变为‘临床路径探索者’。”

  “校社健康驿站”——服务社区,践行医者使命。将实践课堂延伸到社区,组建了“智能社区医康养护”团队,深入达川区三里坪社区等地,开展了常态化“关爱社区医康养护”社会实践服务。为居民提供口腔健康义诊、康复技术体验、中医推拿艾灸、健康知识宣讲、血压测量及慢性病管理指导等服务。

  系列改革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耕耘必有获,汗水庆丰收。一套改革创新组合拳打下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深耕医康养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逐渐显效,临床医学院获得“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质量跃升。学生在各级临床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康复治疗技术”赛项团体一等奖,实现川东北地区零的突破。发起成立了四川省农民培训学院,年培训基层医护人员2000余人次。近3年,“双证率”(毕业证+职业技能证)不断提高,基层就业率稳步提升。毕业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的中坚力量,以突出的表现,赢得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广泛赞誉。

  专业群建设标杆凸显。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带动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学、护理等专业协同发展,构建起了特色鲜明的医康养护专业群。“传染病护理”等3门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省内外相关院校联合主持建设省级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临床医学专业群入选省级“双高”建设专业群,开发了医康养护系列教材8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12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建成临床医学专业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师生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社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智能社区医康养志愿服务活动年均服务社区居民6000人次,发放健康手册1.2万份,助力达州市三里坪社区医院成功获评全国300强社区医院。“习声绕凉”宣讲团入选国家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社区健康教育大讲堂”等3门课程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能者为师”“智慧助老”课程资源,临床医学院获“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育先进集体”表彰。

  成果辐射影响广泛。“双主体、双循环、多元协作育人”模式、“3+2”教学方法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实践成果,为高职医学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经验,吸引众多兄弟院校前来考察交流。

  躬耕不辍,久久为功。未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德能创一体、医教科协同、理虚实融通、校院社联动的改革为引擎,为国家培养更多医康养护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奋力谱写职业教育服务健康中国与教育强国战略的壮丽篇章。

  (王泽华 张晓玲 艾水 张致诚)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育医学教育英才 筑健康中国基石 王泽华 张晓玲 艾水 张致诚2025-08-14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康养护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