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的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一队身着迷彩服的青年已踏着正步迈向升旗台。国旗扬起的瞬间,退役士兵、社团骨干罗启予的军礼庄重如昔:“每次升旗都在提醒我,军人的使命从军营延续到了校园。”这是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兵心协会的日常剪影。作为一个将革命精神深度融入全民国防教育的大学生军事社团,社团成员以“思茗”兵心国防社区为阵地,用青春热血在象牙塔里筑起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堡垒。 培根:从历史硝烟到青春实践,激活血脉中的精神力量 走进兵心协会的“红色记忆角”,两组对比照片令人震撼:左侧是1929年百色起义中韦拔群等志士的泛黄影像,右侧则是社团成员在战术训练中穿越烟雾的矫健身姿。“湘江战役革命先烈们‘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正是我们设计‘沉浸式革命教育’的灵感来源。”社团指导教师周晓芳指着国防教育文化长廊的“广西革命精神传承图谱”介绍。 在每年4月“革命文化传承月”中,社团创新推出“三个一”特色活动:一封电子家书,对照李明瑞《最后一封家书》撰写新时代青春誓言;一次负重急行军,沿城市红色地标开展25公里定向越野;一轮战地救护考核,将心肺复苏术与战场救护技术融合教学。 2025年刚入伍的应用越南语专业学生王小兵,在急行军后写道:“背负15公斤装备穿越红色遗址时,我真正理解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深意。这种体验,比百场讲座记忆更深刻。” 铸魂:从纪律锤炼到精神淬火,塑造时代青年新形象 “被子叠的不是棱角,是心性;军姿练的不是造型,是骨气”。兵心协会训练场的标语道出了社团的育人哲学。兵心协会由退役士兵和有强烈入伍意愿的普通学生组成,集中居住在国防社区,采用军事化管理模式,并制定《兵心协会成员军事素养四维提升方案》。 第一维信仰养成,通过系列革命精神学习实践和习近平强军思想研讨,传承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第二维意志锤炼,用48小时野外生存训练项目,培养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第三维作风塑造,采用军事化日常管理,开发人工智能晚归监测系统,培养令行禁止的纪律意识;第四维技能提升,社团鼓励成员深度思考如何将专业技术与军事应用相结合,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近3年,学校征兵“双合格率”稳居自治区前十,学生获得全国、自治区各类国防军事竞赛奖项32项;协会成员赵正宇成绩提升显著,他说:“兵心协会教会我的不是服从,而是如何在规则中实现超越。” 燎原:从校园榜样到传播使者,谱写爱国强军新篇章 从清晨升旗到深夜巡逻,从征兵宣传到军训带训,兵心协会以365天的坚守诠释“军人本色”。通过构建“三大矩阵”,持续扩大爱国强军影响力。 数字传播矩阵:依托抖音号“广职兵心”,推出“我为什么要参军”等主题内容,退役大学生士兵现身说法,点燃青年从军热情;实践育人矩阵:打造国旗护卫队、安全巡逻队、征兵宣传队、带训教官队、志愿服务队5支骨干力量,在校园内身体力行引领爱国崇军新风尚;服务辐射矩阵:讲师团受邀深入自治区内多所中小学,开发国防主题红色研学课程,开展校园宣讲活动,在更广的范围厚植“保家卫国最光荣”的思想根基。 “他们是校园里行走的爱国强军旗帜。”学校党委书记梁裕评价道。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期间,社团策划的国家安全主题游园活动,使全校学生对国家安全知识的知晓率从47%跃升至89%;学校国旗护卫队获2024年全国大学生国旗护卫展示赛升旗展示项目一等奖;学校案例《以“社区+”模式赓续革命精神》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门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铸魂润心”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2025年学校基于国防教育育人成效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夜幕降临,兵心协会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会长蒋昆成正在修改《校园防空疏散推演方案》——这是他们为学校国防社区设计的人防教育新项目。 从战火纷飞的往昔到风云激荡的新时代,变的是一代代青年的奋斗场景,不变的是血脉中奔涌的革命精神,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信仰之光,将为青年在奋斗前行的道路上指引航程,促使他们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林松 周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