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力、融合力、支撑力不足等问题,鲁东大学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大学学术文化“三个维度”,通过进课程、进社团、进项目、进实践“四条途径”,锚定价值引领、专业养成、实践创新、社会担当、文化自信“五项赋能”,以“文化思政”育人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打造“文化思政”育人品牌,促进研究生思想、学术、人格的全面发展。 构建“大思政”教学体系 结合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鲁东大学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大学学术文化三维资源融合转化,推动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方法革新,形成了“经典研读+红色研学+学术研究”三维课程模块,构建出三维文化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学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仁爱”“和合”“自强”等重要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道德根基;地方红色文化,如红色遗址、英雄人物、革命事迹等,具象化诠释了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大学学术文化以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为内核,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理性化、专业化,实现价值引领与学术探索的统一。鲁东大学三维文化资源各具特色,其融合形成了“文化底蕴—精神信仰—学术创新”育人链条。 学校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智慧启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育人,使研究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解决部分研究生文化修养欠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不强、人文智慧不足等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成效;立足地方红色文化,依托学校“五个一”红色教育平台,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程和红色研学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报国志向,引导研究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解决部分研究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以及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忽视情境体验和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提升研究生思政课育人成效;立足大学学术文化,拓展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加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研究生特点的学术文化,促进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激励广大研究生树立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的学术志向,解决研究生教育重学术训练轻价值引领、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转化以及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等问题,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实践创造能力。 创新“大实践”研学体系 鲁东大学聚焦文化赋能,创新“大实践”研学体系,通过“理实一体”与“道术融合”双维驱动,整合跨界资源,创新实践载体,突出文化浸润,注重“知行合一”。 “大实践”研学体系涵盖科研创新、专业服务、文化体验、学术社团、国际交流等多元场景,致力于提升实践的理论深度与学术高度,以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研究生成长成才。 “理实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理论说教与实践体认脱节的困境,学校通过构建多元的实践场景,将思政元素嵌入实践项目,加强专业能力提升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联动,通过提供沉浸式体验,深化研究生的价值认同,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推动思政理论在真实情境中的验证、深化、转化和内化。 学校开展“道术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理与学理、思想与学术的深度融合,将价值观引领与研究方法、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确保价值塑造与技术引领同步,突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阶性,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空心化”。 完善多元联动保障机制 学校突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传统,整合学科导师、思政课教师、行业实践导师、文化学者、优秀校友等,形成“1+N”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共同体,优化“大师资”保障体系,凝聚“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学术支撑”育人合力。同时,强化学科导师学术与人生“双师型”角色,突出其价值塑造责任,促进价值引领与学术指导深度融合。学校依托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研究生院、宣传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相关专业院系、地方文化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依托资源整合机制,整合利用国学经典大课、文化场馆、文化遗址、革命故事、专家、校史、学科史等共享平台或资源库;依托评价反馈机制,创新评价指标,丰富评价主体,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依托数智赋能机制,利用虚拟现实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库、互动交流社区,拓展育人时空。学校开设了融合三维文化资源的专题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自然融入相关文化元素,强化课堂主渠道渗透;在科研创新、专业服务、文化体验、学术社团、国际交流、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实践平台上淬炼研究生技能;用好校园景观、网络空间、实验室等环境载体和文化大讲堂等特色品牌活动,加强文化熏陶;强化导师作为“文化思政”关键实施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不断创新“文化思政”的路径与方法。 鲁东大学“文化思政”育人体系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元素相对单一或割裂的局面,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大学学术文化三维文化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让研究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源泉,在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激发使命担当,在大学学术文化的氛围里锤炼创新能力。学校以文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破解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抽象、载体单一、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足等问题。 (钱国旗 亓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