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基教周刊
2025-08-04 星期一
匠铸山海 技润芳华
——山东省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在渤海湾畔的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坐落着一所现代化校园——烟台城乡建设学校。作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建校四十余载,学校始终秉承“爱·恒·精·新”的校训,以“德技并修、育训结合”为育人理念,深耕职业教育沃土,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世赛冠军等大批高技能人才,犹如一艘满载希望的航船,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破浪前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引擎”。

  技能沃土育工匠

  世赛基因铸品牌

  一幅由国家级别技能大师与技术能手联袂打造的立体画卷,在校园核心区域徐徐铺展。巨型的青砖墙上,书法家潘英琪先生挥毫写就的“大工匠摇篮”遒劲有力。青砖墙由全国技术能手宋志超带领砌筑团队利用6936块砖,经过2615次切割砌筑而成,体现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匠魂。在实训车间内,数控机床的金属交响与测量仪器的电子脉冲交织成独特的育人乐章。在“世赛班”专属实训区,砌筑组指尖流转的灰浆十分细腻,装配组的眼瞳中倒映着构件拼接的完美弧度,测量组的三坐标记录着0.01mm的精度跃迁。经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学生为国家夺得了3个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了5枚国家金牌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5项。“技能改变命运”的信念在每一名城建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工匠摇篮”。

  在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的智能建造实训基地,一场“车间革命”正在上演。学校依托“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山东德信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惠晟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建造实训基地、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生产车间搬进校园。企业师傅身着工装指导学生操作全自动焊接机器人,钢花飞溅间,学生已能熟练完成预制构件的毫米级误差调试。在BIM技术应用课堂,企业工程师带来行业前沿标准,指导学生搭建建筑信息模型,带领学生搭建三维数字模型。近3年,196名教师带着企业的真实需求回到课堂,将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开发出《BIM技术应用》等“项目+数字”实践型活页式教材,并配套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工程师、作业即产品”的职教理想,培养出一批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教研赋能促创新

  三级联动聚合力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坚持“三级联动、六链融合”,构建起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专业部、教研组三级网络,实现专业课与公共课、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校内课堂与企业车间六大教研链的紧密衔接,每一链都采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共同构成了独具职教特色的教研生态。每周的教研日,校园里涌动着思想碰撞的火花: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师围坐在一起,探讨如何利用BIM技术重塑教学场景;动漫团队沉浸在数字媒体创意的灵感激荡中;思政课教研组则以“大思政”格局为纲,将烟台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烟钟百年博物馆,在齿轮与指针的交响中感受工匠精神的温度。这种跨界的交融,让知识的边界不断被打破,创新的种子在教研沃土中茁壮生长。

  学校以“岗课赛证”融合为支点,撬动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建筑工程专业团队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出“项目化、模块化”的教学方案;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建筑CAD赛项中摘金夺银,实战能力显著提升;机电团队瞄准智能制造前沿,将工业机器人技术转化为省级赛项的获奖教学项目,真正实现了“从车间中来,到课堂中去”。此外,学校还巧借外力,聘请国内职教名家举办“职教大讲堂”,为教师打开视野,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中,“人人有课题、科科有创新”蔚然成风。近年来,仅智能建造专业群就成功立项省级课题7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3项,在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10余次。

  “双师”赋能强队伍

  实践淬炼育良师

  “双师型”教师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能力的象征。学校构建“突出实践·双能一体”教师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又能掌握精湛的实践技能。学校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让企业的能工巧匠与校内教师结对,共同开发课程、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师李秀敏既是省级教学名师,也是企业的技术顾问。她带领学生多次参与建筑企业真实项目,将生产现场的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同时,学校引进张守生、臧国才等全国技术能手作为专业导师,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让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214人,其中,国家教育部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校长培养推荐人选1人、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2人,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1个。学校教师中18人次获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8个教学团队获得教学能力大赛奖。学校成功打造了一支“能上课、能实践、能研发”的“双师”队伍。

  2005年,学校首次启动“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通过“传帮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在师徒结对仪式上,老教师手把手传授教学技巧,分享育人经验;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参与项目实践,提升技能水平。在培训方面,为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校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依托,择优推荐教学骨干外出参加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理论涵养。此外,学校还搭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优质课评选”等展示平台,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在“思政同行 铸魂育人”教学大比武中,教师将诚信教育、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教学,让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同频共振。通过“外引内培、实践淬炼”,形成了“名师引领、骨干支撑、青年跟进”的教师发展梯队。

  党工网格强管理

  红色引领促发展

  在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党建工作与学校管理深度融合。学校创新建设“党·工·组”网格化管理体系,每个网格单元覆盖教学、实训、学生管理等各个领域,让党的领导渗透到育人全过程。在“红立方”党建景观前,师生重温入党誓词,感悟“爱·恒·精·新”的校训内涵;在“工匠景观墙”旁,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全国技术能手的奋斗故事,实现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合。学校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教师在教学改革、技能竞赛、学生管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专业建设中,党员团队带头攻关,将智能建造专业群建设成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走进校园,“立德树人”照壁墙庄严肃穆,“展宏图”景观墙寓意深远,“非遗工作坊”里不时传来传统技艺的“传承之声”。学校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整合“思政之光·闪耀世赛”长廊等资源,构建“课程思政+文化浸润+实践体验”“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学校深挖地方红色资源,赓续烟台文脉,教师带领学生追溯烟台钟表工业的百年历程,感悟工匠精神;在劳动实践中,学生参与非遗蓝染技艺制作,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党·工·组”联动,组织编写相关材料,通过课前诵读、课间阅读和劳动实践等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和劳动精神种在每名学生的心灵深处。

  协同育人聚合力

  社团花开绽芳华

  为了突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的重要作用,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经过专业部层层论证,通过广泛深入的座谈调研,学校制定了《“班·学·团”一体化班级管理实施方案》。学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指引,锚定“有道德、有技能、有纪律、有体魄、会沟通”的“四有一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提出“班·学·团”一体化育人理念,即:班级作为“责任田”、学生会作为“连通桥”、社团作为“成长翼”,构建“全员参与、全域协同”的育人新生态。从最初的以12个班级为试点,到如今在95个班级全面推行,这种模式实现了“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自主管理目标。

  以社团活动为画笔,绘就“五育”并举的青春画卷。学校构建七色光社团联盟,打造志愿服务、艺术、文学、体育、手工、科技等39个校级社团,以“专业+兴趣”双轨赋能,让科技探索与人文浸润在社团活动中交融共生。学生在雷锋月的志愿服务中挥洒汗水,在艺术节舞台上展示才艺,在篮球赛场上燃动热血,在3D打印展会上不断创新……社团活动既是“第二课堂”,更是“实战训练场”。学校坚持以赛促学、以创提质,学生获得多项殊荣,青春在社团活动中绽放出耀眼的光彩,绘制出了“技能与素养齐飞,个性共发展一色”的育人新图景。

  从世赛基地的金牌闪耀到教研创新的硕果累累,从“双师”队伍的匠心培育到“班·学·团”一体化管理的创新实践,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用40余年的坚守诠释着职业教育的初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继续秉承“爱·恒·精·新”的校训,以产教融合为翼,以教研创新为帆,继续深耕“技能报国”沃土,培养更多“胸怀匠心、手握绝活”的时代工匠。在这里,每一节课都是梦想的起点,每一次实践都是成长的阶梯,每一名师生都是匠心的传承者。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为国家技能强国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城建力量”。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党委书记 蔡沐禅 副校长 张昌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基教周刊 03匠铸山海 技润芳华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党委书记 蔡沐禅 副校长 张昌勇2025-08-04 ——山东省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