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重要阵地,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迎接数字经济时代教育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致力于将人才培养、发展科技与强化创新相结合,不断强化“双碳”目标思维,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宣传推广
广泛传播“双碳”理念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双碳”目标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把握“双碳”目标的本质要求,深刻认识到“双碳”目标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坚守弘扬主旋律的阵地,以传播“双碳”目标为主题,凝聚师生“双碳”思想共识,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地更新学生思想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广大师生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积极推动者与生动践行者。为此,学院依托“文澜大讲堂”学术讲座,将以下理念传递给师生: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摆脱能源依赖困境、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的战略机遇。在加深师生“双碳”认知的同时,激发师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师生积极投身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实践中。学院邀请行业专家入校举办碳市场与碳金融专题讲座,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就“双碳”目标相关政策实施背景、现实情况以及现有成效展开阐述,以企业碳资产管理的业务模式为切入点,切实贴合学生的专业特长,鼓励学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拓宽绿色教育实践渠道
构建“双碳”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响应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新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将学科建设作为强院之本,以人才培养作为亮院之路,着力推进统计学、数据科学与金融、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且聚焦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与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此外,学院搭建绿色教育实践平台,拓宽学生参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实践渠道,让学生在实践调研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感悟国家的伟大成就。组织团队深入低碳环保企业展开实地调研,旨在剖析企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总结企业低碳环保的实践经验,展现公司在履行生态责任方面的积极作为。学院基于国家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在推动汽车产业全链低碳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组建暑假社会实践小队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展开实地考察,以期为促进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创建高水平科技平台
加强学术研究
加快推进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发挥创新链的牵引作用,是突破低碳产业技术瓶颈的焦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依托一流专业方面的既有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挺膺担当,深入推动财经政法深度融合,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库平台。学校与湖北省司法部门、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双碳”法治研究基地,依托自身的跨学科优势,以及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人文底蕴,深化政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多渠道提升学校服务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能力。此外学院着重关注“双碳”学术研究,围绕推动实现“双碳”目标,重点承担和开展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学术课题研究,切实提升学校在“双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这些课题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资助。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管理科学》《中国环境科学》《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刊物。
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凭借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的学科优势,可在碳排放监测、碳足迹评估及低碳转型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借此契机推动校企双方在产学研方面的协同发展、技术创新,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深度合作,共同解决“双碳”目标下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集中精力整合校企双方优势,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为此,学院积极与能源企业、环保机构及碳交易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学院可获取真实碳排放数据,企业则获得数据分析支持,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生态。通过引入企业案例和项目,学生可参与碳排放预测模型构建、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碳交易价格趋势分析等实践项目。教师可参与企业碳减排咨询等项目,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建立“双碳”领域数据共享平台,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同时,为提升实践育人质量,学院协同社会力量搭建校外实践基地,旨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理论研究工作、人才培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培养学以致用的专业人才,弥补“双碳”领域的人才缺口。通过以上措施,充分发挥统计学、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支撑作用,培养既懂数据分析又了解碳减排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高校智慧。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创建低碳校园文化环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组织开展多类型校园文化活动,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为主题,将绿色理念和生态文明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加以落实,促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价值。学院以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开展以“青春护航国家安全 绿色创新智绘未来”为主题的日常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知识竞赛,自主设计环保海报,让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让青年学生倾听时代的脉搏,在实践中回应时代的呼唤;组织学生参与“绿色校园”绿植移栽实践活动,让绿色生态理念在劳动教育中渗透,为学生带来一场沉浸式、体验式的绿色生态教育,为校园环境增添一抹绿色;依托社会大课堂,开展“守望南湖,绿色同行”志愿服务活动,用行动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学院积极传播绿色环保理念,聚焦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开展“长江行动”活动,为改善长江江滩环境贡献青年力量,号召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长江守护行动中,共建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
创新社会服务实践载体
提高国际影响力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切身实际,聚焦碳金融创新、碳交易法律规制与绿色经济政策研究,主动融入、引领“双碳”转型进程,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学校智慧。学校主动在碳市场制度设计、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和气候法律体系完善方面作表率,以更加深入的政策研究和战略推进,助力“双碳”经济治理难题破解,依托自身的财经政法学科优势,协同社会力量,逐步形成“校企社政”四位一体的“双碳”目标纵深推进体系,在碳中和协同创新领域展现责任担当。学校成功举办高端论坛,以“气候风险与金融强国”为主题,齐聚各高校与机构的专家学者,聚焦碳中和与气候金融,为创新生态的发展提供更具前沿性的建议,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全面共享;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依托产业基地项目,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典型案例的征集,形成“高碑店国家绿建科技产业基地:探索低碳绿色建筑的创新实践”案例成果,这将作为校企合作的全新尝试和生动实践,为服务与支撑国家“双碳”目标做努力;依托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回应国家战略布局号召,承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新能源转型”专题培训工作,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平台,旨在提升其综合素质素养;关注碳中和连锁效应,探究碳中和经济学理论新趋势,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碳中和对经济学的影响”项目申报工作,引导教师探索和构建碳中和驱动的经济科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范式,不断丰富碳中和理论研究内容,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实施;打造生态文明社会,学校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题边会,围绕长江大保护的法治建设、“双碳”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建设、大河文明等展开深入交流,大会上中国声音的发出充分展现了国家的大国形象,增强了社会各界珍爱湿地的共识,凝聚了长江大保护的力量,助力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未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将深度参与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具体实践,做“双碳”目标实现的助力者和推动者,构建与优化“双碳”教育教学体系,打造绿色低碳校园环境,努力培养高质量“双碳”人才。
(王一惠 葛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