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遵循“八个相统一”要求,立足“为基层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的办学定位,传承“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红色基因,创新构建“虚实相融、知行合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导学式专题教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VR沉浸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等形成了“三维六化”特色模式。该模式通过保障机制长效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载体建设协同化、教学手段智能化、师资队伍多元化、成果转化常态化,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 保障机制长效化 顶层设计“双轮驱动” 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吉林医药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构建了“党委统筹、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部门协同、院系联动”的工作机制。从教学设计到组织实施,从安全保障到效果评估,构建起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制度,每年投入5万—7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课酬激励机制,对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实行课酬单独核算;设立研究专项,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思政课VR实践教学中心。 课程体系模块化 规范内容“二律并重”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为避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倾向,确保课程规范严谨,学院依据思政课设置和专业培养规律、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构建了“校内外结合、虚实互嵌、依次递进”的“五模块十五专题”教学内容体系。5个模块为“自我认知+职业初识”“原理修养+职业认同”“铭记历史+职业精神”“‘中国化’思索+职业信念”“‘新思想’武装+职业使命”,每个模块包含3个专题,共计15个专题,其中,有“历史虚拟重现”专题3个、“实践基地+VR”教学专题4个。 开发特色教学专题。学院与实践基地主管单位共同深度挖掘教育资源,联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又凸显时代特征的现场教学专题,如“抗联史”专题(吉林市北山烈士陵园)、“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专题(延边州安图县松江镇桃园村、蛟河市黄松甸镇双山村)、“社区治理”专题(吉林市长江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延边州图们市月晴镇)等,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现场教学专题。 载体建设协同化 内外基地“虚实联动” 校内协同共建。学院整合校内资源,打造了一系列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校史馆基地展示了学校在抗美援朝医疗保障和空军医护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贡献,生命科学馆基地致力于开展生命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四机铭史”和“五石励志”景观基地将校园环境转化为隐性育人资源,党史文化墙、思政课VR实践教学中心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感悟时代、锤炼品格。 校地协同联建。学院依托学校驻地特色,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共建“东北抗联斗争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典型”“城市社区建设典型”“国有企业改革典型”“历史文化场馆”“法治教育”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不仅用于实地教学,其教学资源以数字化形式进入思政课VR实践教学中心数据库,实现“虚实互补”。 教学手段智能化 教学过程“三阶递进” 实地教学“三阶递进”。学院制作了与教学大纲配套的教案、策划方案、虚拟教学资源,设计了“导学引思—现场教学—小结反思”实践教学环节和多角度多元主体考评体系,形成了“认知体验—反思内化—行为表现”的教育闭环。 虚拟教学“三阶递进”。学院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现实或历史场景,依托“VR沉浸式体验+‘云’现场教学+实地体验分享”3个环节,既保证了基地的实践教学内容覆盖每一名学生,又能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更加立体,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师资队伍多元化 凝聚合力“三圈共振” 引导校内师资同向同行。学院建立了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圈”,以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为“协同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催生出教育教学效果的叠加效应。 吸收校外师资形成合力。学院深化校地合作,用好社会育人力量这个“助力圈”,聘任企事业单位先进人物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讲解员为思政课“特聘教师”,与校内师资队伍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合力。“特聘教师”通过实地现场教学、“云”现场教学、“送课进校”等方式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校地企联动,共同致力于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示范高地。 成果转化常态化 教学成效“双向增值” 育人实效提升。通过扎实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升,涌现出营救落水女子、捐献造血干细胞、扎根基层的优秀毕业生。学生在各类思政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24年,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金奖1项、吉林省“挑战杯”红色专项赛二等奖1项;2023年,获得“我心中的思政课”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1项、吉林省高校第七届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二等奖1项;2022年,获得吉林省“挑战杯”红色专项赛一、二等奖各1项,获评吉林省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这些成绩的取得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内生动力。 社会影响力增强。学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包括“吉医红色先锋理论宣讲团”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健康卫生知识宣讲、“青蓝计划”系列普法宣传、“爱心小课堂”学业知识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获得了服务对象的认可和普遍好评,相关事迹被权威媒体宣传报道。组织教师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已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完成教育部门课题2项、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2023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的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强。 未来,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耕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以虚实交融的智慧,培育更多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张丽红 姜淑兰 孙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