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创建于1965年。2024年,教育部门批准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为基础,设置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学校成为“十四五”期间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重庆市首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紧密对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需求,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自2018年起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了“四导联动、五维融合、六径贯通”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产业需求 破解创新创业教育难题 针对装备制造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师资能力不足、实践路径分散、校企协同不畅”等突出问题,学院依托11项重庆市级教改课题,以工业工程技术等专业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系统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创新育人模式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四导联动”打造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 学院整合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企业专家(含长安汽车全国技术能手李元园、陈思良、唐跃辉等)、辅导员四类育人主体,组建130人的导师团队,修订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元素3800余条,开发“专业+创新创业”融合课程15门。近3年,开展创新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活动200余场,覆盖学生8000余人次,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指导”的育人生态。 (二)“五维融合”贯通人才培养全链条 思创融合:以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活动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孵化社会服务类项目。课创融合:构建“基础课+专创课+实践课”三级课程体系,推行“三一”实践体系(一次调研、一个项目、一场大赛),以工业工程技术专业为起点,覆盖全院所有专业。技创融合:依托教育部门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孵化“智扭护航——轨枕螺栓高精度智能检测与检修设备”“研精究微——微量润滑系统助力高精度机床改造升级”等技术创新项目28项。产教融合:与华为、长安汽车、华中数控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研发率达65%。赛创融合:近3年,学院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别金奖4项、铜奖1项,省部级奖25项,专利授权量是之前的4倍。 (三)“六径贯通”保障育人实效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院全流程贯通“育人团队、创新思维、技能行为、创业实践、育人路径、育成反馈”六大维度,构建“课程学习—项目实训—竞赛锤炼—企业实践—创业孵化”五阶成长路径,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可量化、可评估。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率从2018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89%,专业对口就业率提高至93%。 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000余名;技术创新突破:完成“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等科技成果转化19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产业服务升级:孵化科技型企业12家,与重庆两江新区共建2万平方米产教融合基地,年服务企业技术攻关15项。 育人成效显著 服务产业发展 近4年,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学院构建的“四导五维六径”模式在全国220所院校推广,在31个省份的50所院校应用,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累计孵化校园创新创业项目28个,成立创新公司36家,带动就业470人;累计培训80个学生团队,服务师生2.67万人次;累计完成创新创业相关科技成果转化19项,转化金额190多万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得到学生、行业企业、其他高校及政府部门的一致认可,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学院在2022—2024年连续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别金奖4项,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研“精”究“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铝众不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复”里藏“金”等项目。同时,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别铜奖2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重庆赛区)、重庆市“渝创渝新”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重庆青年创新创业大赛、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得省部级奖项25项。 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四导五维六径”模式,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打造“专业群+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育人平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制造强国战略贡献职教力量。 (邹冰倩 刘影 叶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