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高校新风
2025-04-24 星期四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以科学家精神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伟大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孕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质的科学家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以“大师资、大场域、大协同、大课堂”为四驱的“一核四驱”教育传承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构建“一核四驱”教育传承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针对传统课程形式单一、侧重于理论知识灌输等情况,把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的内涵深度融入思政引领、文化浸润和实践赋能三大板块,通过“大师资、大场域、大协同、大课堂”具体推进,构建了纵横结合的矩阵式教育传承体系,打造了沉浸式雕塑课堂、探索“专业+实践”双向赋能等特色方法,不断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用好“大师资”,多元渠道弘扬科学家精神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常态化邀请院士、老教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宣讲团等专家、学者、团体,走进学生课堂、宿舍,为师生讲述科学家故事,分享成长经历;组织学生党支部与退休教师党支部联合编撰《电气传承》读本,将37位科学家的经历具象化为奋斗故事;开展“科学家雕塑下的大思政课”,通过“讲”“听”“学”“思”等互动形式,引导大学生感悟责任与使命;聚合全媒体矩阵化传播力量,成立电气“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推出科学家故事系列音频栏目、“百座雕塑百名师生讲百场”活动,搭建移动式科学家故事课堂。

  走进“大场域”,共建共享传承科学家精神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打造“辅导员思想引导、班导师学业指导、行业导师专业开导、企业导师职场辅导、朋辈导师成长督导”的“五导”工作模式,形成科学家精神传承育人的强大工作合力;与兄弟院校、行业企事业单位等共建共享,整合课内、线上、校内、校外四大场域,打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专业实践为基础、社会实践为重点、科创实践为拓展的场域体系,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搭建“立体化”平台。

  推进“大协同”,虚实结合阐释科学家精神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以“红色+数字”为基础,创新科学家精神教育方式,运用大数据、AI、AR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提高课程思政内容的新颖性、互动性,运用数字技术再现历史,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以“点面协同+全员参与”为手段,共筑多圈层育人新体系,建立学生、教师、家长、校友、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机制,开展“进项目、进企业、进工程”的“三进”活动,虚实结合为大学生展现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搭建“大课堂”,实践赋能体悟科学家精神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构建课程教学实践、专业能力培养、志愿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社会实践团队,让专业特色与实践特性同频共振。打造“雕塑下的大思政课”品牌活动,围绕“思政+信念”,建设伟大建党精神主题大课堂,围绕“思政+创新”,搭建以曹建猷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主题大课堂,围绕“思政+专业”,上好聚焦绿色低碳能源转型、以轨道交通和新型电力系统为代表的行业大课堂,围绕“思政+实践”,开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大课堂。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以科学家精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工作实效被十余家权威媒体报道20余次。学院将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理念贯穿本硕博培养体系,覆盖校内外学生上万人;发起全国交通类院校电气专业学生工作论坛,示范引领辐射全国18所高校,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有96支队伍、1200余名青年师生奔赴全国开展社会实践,1支队伍入选团中央2024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开展“创新电气135计划”,形成“相见—初探—进阶—深研(拓展)”的阶梯式科创竞赛成长体系,2022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2020年以来学院所有本研学生均参加了学科竞赛,超4000人次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累计获得各类科创竞赛国家一等奖172人次、二等奖211人次、三等奖181人次,省部级一等奖347人次、二等奖554人次、三等奖593人次。

  (王斌 邢晓鹏 张异)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8以科学家精神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王斌 邢晓鹏 张异2025-04-24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2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