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重庆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锚定“西部基础教育排头兵”发展定位,立足不同学段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整体谋划、分类设计,贯通实施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以下简称“雏鹰计划”)。重庆市坚持素养导向、因材施教、协同育人,初步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小初高三段进阶、选培评一体设计、政校家社四方协同”的省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3314”模式,育人方式变革成效显著,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战略思维,着眼全局,强化顶层设计 理念先行,明确目标定位。一是树牢重庆市全市“一盘棋”理念。重庆市积极推动建立大中小学纵向衔接,教研部门、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机构横向协同的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各类科教资源,面向学有余力、具有科学兴趣、创新潜质的学生,开展充实的创新实践教育。二是坚持因材施教。坚决不掐尖儿、不“圈养”,弱选拔、重培养、精评价,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材施教,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引导学生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内确立志趣、追求卓越,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规律奠基,厘清改革逻辑。重庆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形成了以学生成长为旨归、以教育过程为侧重、以整体治理为原则的改革思路。一是以学生成长逻辑明晰学段定位。小学学段鼓励学生充分选择,重在启迪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初中学段鼓励学生充分体验,重在拓展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高中学段鼓励学生充分探索,重在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二是以教育过程逻辑搭建培育框架,为学生提供长周期、全过程的学习支持。三是以整体治理逻辑构建协同系统,贯通小学、初中、高中纵向衔接通道,构建高校、教研部门、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与社会机构横向协同网络。 理实结合,确定选育模式。一是遵循“一体设计、试点先行、逐层建立、逐步升级”雏鹰计划项目学校建设思路。重庆市一体化设计和建设了24所高中雏鹰计划项目学校、26所初中雏鹰计划项目学校、31所小学雏鹰计划项目学校。落实“一校一策”,由每所学校的行政主管、教科研人员、项目管理者、导师、家长等构成育人共同体,已形成校本选育方案81个。二是建立“学生自荐—学校推荐—区县审核—专家面试”的选拔流程。每年选拔数百名高中雏鹰学员、近千名初中雏鹰学员和上万名小学雏鹰学员。三是实行“导师制管理+个性化成长+活动化体验+小班化教学”的培养模式。落实“一生一案”,通过“通识培训+专业培养+个性培育”的全过程培养,支持学生进团队、进实验室、进课题、进项目,已完成学生成长规划7936个。 坚持辩证思维,抓住关键,优化课程教学 突出质量,完善课程结构。一是丰富课程体系架构。重庆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围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将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为“强国战略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科研实践课程”,并同步分段建设,整体形成模块化、递进式、可选择的课程体系。重庆市已认定145门重庆市市级雏鹰计划精品课程。二是分层组织课程内容。每门课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和“创新实践”4个模块,按照“基本理论”“核心概念”“经典问题”“主要现象”“典型案例”5个要素安排课程内容,形成优秀课例200余个。三是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创新探索“行政班”“兴趣班”2个班型和“课堂”“课后”“周末”“假期”4个时段的课程实施模式,雏鹰计划项目学校在“行政班”开设通识课程、在“兴趣班”开设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堂”“课后”“周末”“假期”4个时段,掌握系统知识、发展基本技能、开展实验探究、参加科学探讨会、深化研究项目等。 强化实践,创新教学方式。一是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重庆市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新卓越课堂建设”项目,落实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要求。探索基于情景、问题导向的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积极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按照学段差异,在小学学段主要探索基于意识启迪的课堂教学,在初中学段主要探索基于思维拓展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在高中学段主要探索基于能力跃迁的创新实践教学。重庆市倡导并成立京津沪渝教育科研协作体,开展全国知名专家、专业导师、实践导师、责任教师、任课教师一体教研。二是鼓励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汇聚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院士学者、顶尖专家深度参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在专题学习、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通过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潜质。三是支持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成立课题(项目)组,体验“选择主题—凝练问题—开展研究—整理资料—研究展示—研究评估”的科研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完成知识体系自主建构,形成研究志趣。按照学段特征,小学开展微课题研究,初中开展小课题研究,高中开展专项科研课题研究。目前已完成学生课题1500余个。 拓展空间,创新学习场景。重庆市积极拓展并重构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不同的场所进行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教与学。一是建设多样的探究型学习场景。认定359个重庆市科普基地、239个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52个重庆市中小学校外科普特色基地,专项资金支持重庆市第八中学校、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等雏鹰计划项目学校建设重庆市市级基础学科和综合学科创新实验室2个,支持中小学校自建科学课程实验室、跨学科探究实验室、科学活动园等。二是打造专业的研究型学习场景。认定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等10所高校、科研院所为高中雏鹰计划培养基地,认定重庆科技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等25个场馆为小学和初中雏鹰计划合作场馆。三是营造“真实+虚拟”的生产生活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发现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营造网络育人空间,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坚持创新思维,展评并举,构建实践体系 以会促培,举办展示活动。一是每年举办重庆市青少年创新教育大会,邀请院士专家、教研人员、学校师生等千余人参会,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主题交流、课堂展示、案例分享等。二是每年举办雏鹰计划论坛,由雏鹰计划项目学校推荐展示学员和项目,依托项目展示、专家点评、学生提问等环节进行交流。三是定时举办雏鹰计划开题论证会、中期汇报会和结业答辩会,每一名学员都要参加,以研究小组为单位作项目陈述,并与专家进行研讨。 以赛促学,举办品牌赛事。一是严格科技竞赛管理,指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赛事。二是建立“校级—重庆市市级—国家级别”三级赛事体系,吸引学生参加校级研究性学习大赛、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赛事。三是通过择优推选雏鹰学员参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通过逐层遴选、逐级联动等,为在雏鹰计划中表现出较强创新特质的学生开辟绿色通道,支持其参与品牌赛事,提升创新能力。 多维赋能,开展浸润式培育。一是支持雏鹰学员成立学术组织30余个,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成立雏鹰计划学生学术委员会,负责学员培训、活动组织、学术交流等,每年组织开设“小先生讲座”40余场等。二是支持雏鹰学员成立校级特色科创社团100余个,吸引非雏鹰计划学员加入,扩大雏鹰计划影响范围。三是支持学生自主开展校级品牌科技活动,重点培育重庆市南开中学校“节气探秘”等63个特色活动。 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加强支撑保障 完善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立教育领导机制。重庆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成立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挂靠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雏鹰计划日常管理工作。先后印发100余个专项文件,每年划拨专项培养经费。二是建立专项工作机制。探索“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四方协同,“重庆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雏鹰计划项目学校”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三是建立雏鹰计划专家委员会。加强研究、咨询和指导工作,研制课程建设、平台建设、教学指导、学员选育等相关标准(指南)和管理办法,确保有规可依、有序推进。 加强统筹,促进资源融通。一是汇聚优质科研资源和科普资源。重庆市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科普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不同主体资源要素,建立重庆市市级创新教育资源库。二是健全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建立重庆市市级“学生—导师—基地—项目”在线互选平台,优化配置方式,推动跨学段、跨领域、跨区域资源整合。三是建强雏鹰计划师资队伍。重庆市选聘2500余名导师进入雏鹰计划导师库,每年开展交流活动,发挥中学“随班导师”的管理作用、高校“专业导师”的指导作用、“学长导师”的示范作用、“家长导师”的协助作用。 注重激励,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坚持先行先试,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改革环境。二是发挥评价牵引作用,强化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充分采集和挖掘师生教学过程数据,生成学生学习动态画像,精准定位教育需求,促学促教。三是树立榜样典型,每年选树雏鹰计划优秀学员、优秀导师、优秀项目、优秀项目负责人,各级各类媒体积极宣传,营造重视支持创新人才培养的浓厚氛围。(杨颖 李九彬 刘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