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加速演变的全球格局,国家急需既能扎根本土、理解中国,又能胸怀天下、沟通世界的时代新人。”2025年3月22日,在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贾文键号召广大高等外语教育界同行以“聚力创新 全球卓越”为目标,群策群力,共同探索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共同开创外语学科建设与人才自主培养的新格局。
本届学术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
论坛为期2天,相关部门领导、实务部门专家及2200余名高等外语教育界专家学者齐聚,通过4场主旨报告、3场教指委论坛、9场专题论坛以及4场专题活动,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推动高等外语教育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奋力构建全球卓越的高等外语教育体系,为培育国家所需的新时代外语人才贡献力量。同时,线上还有30余万名高等外语教育同仁参会,多所院校组织外语院系教师集体观看。
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北外始于语言,基于语言,而不止于语言。”论坛开幕式上,贾文键通过阐述站在新时代发展历史交汇点上的北外作为,倡议广大高等外语教育界同行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共同谱写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的创新篇章。
“近年来,北外主动作为,前瞻布局,力求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确立目标、发挥特色、贡献力量。”贾文键分享了近年来北外以“培养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思政、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和国际合作4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积极带头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以下简称“‘三进’工作”)落实落细,持续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多语种版本的翻译发布工作,大力推进“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课程建设与资源创新,不断扩大“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北外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作出了不懈努力。
贾文键介绍说:“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需要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北外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度探索学科前沿交叉和新兴空白领域,实施“101工程”非通用语种振兴计划和通用语种卓越计划,建设多语种教材方阵、多模态语料方阵和多领域学术期刊方阵,回应国家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AI深度赋能教育的新时代,北外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从2017年发起创建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到2018年入选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单位,再到2019成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北外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坚定的行动,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科研与管理,全面推动数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贾文键说。
“数智时代,更需要依托语言优势,构建多元传播主体、多彩传播内容、多样化传播形式、多维传播效果的全方位国际传播机制。”北外一方面坚持深化全球立校战略,积极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通过主办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工作年会,联合主办世界政党智库合作联盟成立大会等活动,打造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另一方面,着眼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积极打造优质社会服务品牌,发起全球志愿服务联盟、全球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促进中外交流合作与发展。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全球语言(含小语种)服务平台(简称“全球语言服务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是北外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建设的融语言服务资源展示、查询、分发、评价、服务撮合为一体的智能化平台,立足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助力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推动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创新,为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期待平台能够助力全球语言服务的即时、透明、公平、智能和可持续发展,有力推动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以大语言格局构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浩说。
有组织更新外语教育体系
“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主动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论坛主旨报告环节,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教授何莲珍以“理解当代中国 讲述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系统阐述了《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编写理念与实践框架。该教材从知识层面(“讲什么”)和能力层面(“怎么讲”)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的基础上,才能讲好身边故事、本地故事和中国故事,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锤炼跨文化沟通能力,切实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胜任力。”在何莲珍看来,该教材创新融入当代中国发展成就、跨文化案例分析与AI(人工智能)技术,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强化了青年学子的国际传播胜任力,还体现了外语教育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转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在“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及科研实力已显著增强,但国际化进程仍面临挑战,要求加强国际化人才储备。“语言沟通、全球胜任力是突破国际化瓶颈的关键!”在杨卫看来,要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尤其是跨学科合作将成为必然选择。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应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加强博士生联合培养、提高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等举措,积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推进跨学科研究,助推形成新的交叉学科门类。
在主旨报告中,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周鹏程从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的角度,解读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高等外语教育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外语教育需以“更新教育观念、重构‘知识—教学—支撑’体系”为核心路径。一方面,直面AI对基础语言服务的替代冲击,强调在夯实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融合人机协同培养批判思维、跨文化沟通等高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I与外语学科深度耦合,推动知识体系向数智翻译、语料库语言学等新兴领域拓展,构建智慧学习空间和创新实训平台,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应用场景延伸。
周鹏程强调,教师队伍建设需向“外语+AI”复合型转型,配套开发智能化教材与资源库,最终实现外语教育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模式升级,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打造高等外语教育崭新形态
在专题论坛之“校长论坛”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闫相斌,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李迎迎,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丛明才,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吴耀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静,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刘欣路,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严功军,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柴改英,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庹先国,湖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翔等11位高校相关领导,围绕持续深化“三进”工作、推动外语学科发展、AI赋能教育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热点议题,深入探讨如何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外语教育体系。
在AI赋能方面,宁琦认为:“AI赋能不仅改变教育方式,更推动教育目标转向创新思维与软实力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需把握国际传播与智能赋能双机遇,坚守人文本质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破局,需三端发力:一是教师主动提升数字素养,院校提供系统培训。二是突破“五唯”评价体系,建立差异化标准。三是坚守人文本质,融合AI工具性与教育温度,培养创新思维与品格塑造。“外语学科应定位为文化桥梁,以文学、文明传承为根基,避免技术异化,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宁琦说。
本次论坛上,启动了两项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参与推动的重要活动。
一是正式启动了2025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并公布了短视频赛项题目以及定题演讲题目。大赛短视频赛项题目为“美丽中国”,定题演讲题目为“Strike the Waves(击水中流,破浪前行)”。大赛以“理解中国,沟通世界”为主题,将继续强化价值引领,深入推进“三进”工作,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介绍说:“大赛自举办以来,获得广泛认可,引发热烈反响,优秀作品直接进入国际传播渠道,观看量达到了千万级,有效助力了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
二是全新出版的《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四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揭幕。两套教材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旨在推动以“理解当代中国”教育和“四新”建设为核心的大学外语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打造高等教育崭新形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两套教材都开发了AI数字教材,创设了人机协同的智慧学习空间,共建开放动态的跨学科教材体系。目前,“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已经上线,致力于推动外语“三进”工作数字化转型发展。
此外,论坛期间,《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三版)、《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企业出海国际化人才解决方案”、“万卷·丝路”语料库和大模型发布,“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为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维解决方案。(李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