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锦州市教育局作为辽宁省5个试点区域之一,开始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分别被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全国、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成员单位。锦州市整合发挥辽西9所高校、10所县(市、区)教师进修学院(校)、多所县(市、区)委党校、百余所联盟学校等各方资源优势,建立了43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校,搭建联盟共建平台,形成了组织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方法一体化、教研培训一体化、成果展示一体化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 构筑三全育人“大思政课”格局 锦州市统筹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和制度育人,深入发掘育人资源,坚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统领,对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梳理与重塑,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注重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提升,指导教师科学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创设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锦州市每年举办各学段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及大型教研展示活动,提升教师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科教学的能力。 锦州市建立全员协同育人“三纳入”机制。党委书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均承担相应职责,育人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学校将育人贯穿学生“入校—在校—离校”全周期,把思想价值引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思政课程设置,建设精品课、示范课,全方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螺旋上升。 善用社会大课堂强基固本 善用社会大课堂,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是打造特色思政课的重要途径。锦州市教育系统充分挖掘本市“辽宁党建策源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思政教育活动。具体举措包括:绘制囊括全市所有红色场馆、革命遗址的“思政教育课程图谱”,挖掘以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特色课程于一体的红色思政教育网;加强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形成了有讲义、有课标、进课表、占课时的“英雄城市 红色锦州”系列校本课程;举办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在锦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起锦州区域大中小学红色思政课教学案例资源库。 锦州市还将红色教育纳入“中小学全面发展101行动计划”,形成300多个“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红色教育活动项目。锦州市实验学校打造了“听党指挥”“敢打必胜”“人民支前”三个单元的锦州战役主题展馆;士英小学建设了闻名全国的国防教育基地。 锦州市学校与辽沈战役纪念馆以及黑山阻击战纪念馆、塔山阻击战纪念馆、义县朱瑞将军牺牲地、凌海雷锋纪念馆等15个国家及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协同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锦州市连续5年持续开展“观看一部红色影视作品、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参加一次祭扫活动、开展一次红色主题研学活动、组织一堂红色故事宣讲、举行一场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一次红歌演唱会、召开一个红色主题班会”的“红色铸魂 思政育人”教育活动,通过光影穿越、书墨浸润、英烈祭扫、研学实践、宣讲引导、经典传颂、红歌唱响、主题班会等,让红色基因在广大师生中赓续传承、落地生花。 建强“六要”标准教师队伍 锦州市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坚持“六要”标准(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建强师资队伍。 锦州市出台相关文件,对加强学校思政队伍建设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制定区域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合理规划,确保科学配备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立思政教师名师工作室,培养更多教师加入党组织;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研修、思政教师教学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 多所高校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每年培训国、省培思政教师500多人次。2024年4月,锦州市委党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建立,首届300名思政课教师走进党校接受培训,力争三年实现全市思政课教师全部走进党校接受培训。 (作者单位: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