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精神密码与文明演进轨迹。但一些学生对文言学习存有畏难情绪,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因声求气—字理溯源—场域重建”三步教学法,帮助学生破解文言畏难情绪,搭建古今文化对话桥梁,培育兼具古典涵养与现代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因声求气:打破文言坚冰 文言诵读是帮助学生破解畏难心理的方式。朱光潜曾言“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教书不妨通过“声音考古”唤醒文言的生命力。笔者在文言教学时实施“三阶诵读法”,推行因声求气:素读阶段品味原生态,剥离翻译与注解,让学生直面原典音韵,在反复吟咏中建立语音直觉;吟诵阶段讲究韵律化,融入传统平仄规律,使抽象语法化为可感知的旋律;配乐诵读阶段注重情境化,以古琴、箫声为背景创设情境,推动情感共鸣。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言语音的敏感度,创建从“耳朵”到“心灵”的浸润路径,让文言文不再是无声的铅字,而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血脉,让传统文脉滋养童心,真正实现破冰之效。 字理溯源:破解文言密码 字理溯源是破解文言密码的方法,通过汉字构形演变的“基因图谱”,重建古今语义的桥梁。例如,以甲骨文、金文为原始切口,动态演示“孝”字(“老”与“子”共构)、“信”字(“人”与“言”相合)的形义演变,使学生直观领悟“孝即血脉承续,信乃言行合一”的文化逻辑。再例如解析“期”字,追溯其金文字形“从日从丮”,本义为“约定时日”,引申为“承诺必达”的契约精神;“仁”字甲骨文二人相向,引申为“从人从二,谓人际和谐”,将抽象伦理具象化。这种从字形解码到文化阐释的进阶训练,使文言字词不再是机械记忆的符号,而是化作可触摸的思想化石,锻造出穿越时空的文化密钥。 场域重建:接续中华文脉 跨时空对话是激活文言文当代价值的核心策略,本质在于打破线性历史观,构建古今思想的共生场域。教师可以通过两重维度重构对话空间:一是还原古代场景,例如复原《醉翁亭记》“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场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化身宋代士子,在琅琊山中对话欧阳修,理解其“与民同乐”的政治伦理;二是创建古今对话,例如围绕孟子“舍生取义”论,设计“自动驾驶电车难题”,当人工智能必须选择撞击1人还是5人时,“义”的标准如何界定,使“义”与人工智能伦理碰撞。这种场域重建并非简单的古今嫁接,而是使文言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工具,使文言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流动的生命体,真正实现“让过去照亮未来”的文化传承使命。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