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虚拟教研室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资源整合和师资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立足区域产业需求,以“三链融合”培养体系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驱动,积极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新路径,构建“标准链为基准、课程链为核心、实践链为支撑”的育人生态,为应用型数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动能。 需求引领 构建“三链融合”虚拟教研新生态 信管专业自2007年获批设立以来,始终以服务淮海经济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兼具经济管理思维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数字化转型对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学院以虚拟教研室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标准链、课程链、实践链”“三链融合”机制,推动教学资源跨时空共享、教研活动跨领域协同。 1.标准链筑基:对接标准,优化虚拟教研框架 对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虚拟教研室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涵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实践创新”的多维教研标准。通过将淮海战役精神、王杰精神等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课程,引入企业技术标准与岗位能力矩阵,优化数据能力培养,确保教研内容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 2.课程链创新:数据赋能,重构模块化教学体系 以“数据→方法→问题→对策”思维范式为主线,虚拟教研室联合地方企业,倒推式设计课程体系,形成“管理基础+技术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四大课程群。依托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大数据分析、智慧供应链等虚拟实验项目86个,实现理论教学与虚拟实践的深度融合。 3.实践链聚力:校企协同,打造云端实训平台 联合地方企业,共建“双导师制”虚拟实训平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训—创新实战”三阶实践体系。通过云端协作,学生可远程参与企业数据治理、系统开发等项目。此外,虚拟教研室搭建“竞赛—创业—就业”一站式平台,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奖项2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 数智驱动 创新虚拟教研协同新模式 1.跨校联动,共建共享教研资源 依托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虚拟教研室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跨校教研联盟,共享精品课程、实验案例和教学工具。通过定期举办云端教研沙龙,开展混合式教学研讨、课程思政案例分享等活动,形成“一课多校、一师多课”的协同机制。 2.技术赋能,搭建智慧教研平台 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构建教研数据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教研空间,教师可在线模拟课堂教学、远程指导学生项目开发。近3年,教研平台累计支撑教师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40余篇,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研合作项目6项。 3.师资协同,锻造“双师双能”团队 实施引育并举策略,虚拟教研室吸纳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与校内教师结对开展教研工作坊,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团队拥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80%以上教师具备“双师”资格。 成效显著 努力打造虚拟教研建设新标杆 1.立德树人成效凸显 虚拟教研室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开发特色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专业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入选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专业),一批学生成长为扎根基层的信息化建设骨干。 2.人才培养质量跃升 近5年,学生获国家学科竞赛奖项20余项,主持省级大创项目50余项,4篇毕业设计入选江苏省优秀论文。超70%毕业生入职长三角地区IT企业,多名校友成长为徐工集团等企业的技术主管,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 3.教研成果辐射广泛 信管虚拟教研室获得江苏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三链融合”、数智赋能的人才培养经验和虚拟教研室建设经验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成果在2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复制的“徐工方案”。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未来,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三链融合”,强化标准引领,深化技术融合,扩大协同网络,拓宽与更多高校的合作渠道,共建跨校虚拟教研社区,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马慧敏 曹杰 刘振 胡绍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