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星期四
山东协和学院
工医复合 项目赋能 校企共育机械人才
  学院学生在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介绍自主研发系列产品(助行车)

  在新工科和大健康的双重背景下,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需求牵引,以项目赋能,大力推进校企协同合作,致力于构建工医复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新生态,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兼具工程技术与医学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需求,锚定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医疗器械行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趋势。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了解医学原理、医疗设备的临床应用等医学领域知识。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变化,学院领导班子深入医疗器械企业、医疗机构等开展广泛调研,明确提出培养工医复合机械类专业人才的目标,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为医疗行业提供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校企携手,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传统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覆盖医疗场景的特殊需求,如影像设备的机械精度控制等,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院长指出。为实现工医复合机械类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与多家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等方式,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与企业建立师资共享机制,企业技术人员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学院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2023届毕业生马宁的《下肢障碍人群助行车的设计》获评校级优秀论文,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他在医院康复科的实习观察。马宁表示:“工程师教我机械传动设计,医生教我分析患者动作轨迹,这种协同合作打开了我的思路。”

  项目驱动,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注重以项目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学院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承接医疗器械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在“心肺复苏气道开放装置优化设计”项目中,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团队针对某医疗机构提出的提高手术器械操作便捷性的需求,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设计工作,设计出了一款新型手术器械,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为医疗机构解决了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种实战训练让我们理解了医疗产品的严谨性。”参与学生张攻民表示。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学院提供专业指导教师,完善竞赛支持体系,围绕医疗器械领域热点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

  成效初显,展望未来发展蓝图

  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协和学院培养的工医复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受到了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机构的广泛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也逐年提升。

  展望未来,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将加大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同时,学院将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需求,加强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

  (朱辉 初云燕 任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2工医复合 项目赋能 校企共育机械人才 朱辉 初云燕 任丽2025-05-08 山东协和学院 2 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